乡村文化产业“软实力”是乡村振兴的“硬支撑”,其发展的好坏将影响乡村振兴的成效。
角色换位,让人民群众“自主点单”。群众是乡村文化服务的主体,他们对基层文化有着最深的了解,对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最具有发言权。“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想要发展什么样的乡村文化产业、有什么样的需求,只有人民群众自己最清楚。因此,要聚焦文化供给侧改革,打破由政府“一手包办”的传统模式,把选择权和表达权归还给群众,让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因“自主”而“自在”,避免出现“费力不讨好、花钱不买账”的问题。
守正创新,让优良传统“自己代言”。当前,我国群众收入水平提升,文化阵地愈加广阔,精神文明若是不去攻城树旗,低俗文化就会来跑马圈地。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走红”不能“走偏”,“出圈”不能“出格”,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数字化技术唤醒沉睡的乡村文化资源,弘扬优良家风、形成淳朴民风、营造和谐乡风,共建向上向善的“和美乡村”;要注重挖掘本地文化特色,尊重“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客观实际,坚持发展“一乡一品、一村一特”,保持个异性、摒弃同质化,积极创建“拿得出手”的本土特色品牌,做到不套“模板”、不落窠臼。
着眼未来,让人才资源“自由生长”。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传承者。无论是传统村落的保护,还是非遗技艺的传承,抑或是民俗风情的再现,无不说明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时刻离不开“人”这一重要载体。我们要坚持以农民为主体,通过本土取材、先进“领跑”、“师徒”结对传帮带等方式增强乡村“造血”功能,努力培育懂技术、有情怀、讲文明的当地“新农人”,不断壮大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生力军”队伍;要坚持多方共同参与,通过整合资源、链接资源、构建社会支持网络等方式为乡村“输血”,借助数字平台扩大乡村文化市场辐射范围,实现乡村文化产业成绩共创、红利共享。
乡村文化产业对赓续文脉、守护“乡愁”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提升身份认同和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答好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卷”,将为乡村振兴源源不断注入“内生动力”。(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