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阴党建网!今天是
  1. 首页
  2. 党建时讯
  3. 正文
华阴:堡垒建在主战场 干部顶在第一线——华阴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奋力抗洪抢险
“846米、847米、848米......水库即将突破最高水位!启动红色预警!”8月19日,受持续强降雨影响,华阴市蒲峪水库水位不断上升,最大进库每秒流量达到18.2立方米,泄洪流量5立方米,溢洪量达13.2立方米,下游白龙涧防汛压力巨增!入汛以来,华阴市连续遭遇强降水,蒲峪水库、渭河大堤、多条南山支流超过警戒水位,洪涝灾害隐患巨大。
       面对来势汹汹的洪水,华阴市迅速作出安排部署,第一时间召开全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全体成员会议,压实市委常委带头分片包河网格责任,扎实推进“市镇村”三级联动防控体系,号召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防汛救灾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紧急组建146支党员突击队,开展堤防巡查,巡埂清障、组织抢险、人员转移等工作,让鲜红的党旗在抗洪防汛一线高高飘扬。

无畏坚守,防汛一线担使命

       “设备一切正常!”在蒲峪水库地下30多米处的放水设施管道中,已经半个多月没回过家的蒲峪水库党支部书记张小科正在对启闭机工作闸进行检查。
       蒲峪水库是华阴第一大水库,作为此次防汛重点区域。水库全体党员干部进入应急工作岗位,24小时不间断巡查水塔、上游河道、水库水源地和溢洪道,查看泄洪情况,及时上报下游情况,冒雨来回奔波在水库大坝、河道和管理处之间,确保水库安全度汛。
       随着水库泄洪开始,华阴市白龙涧河道岳庙段迎来了近十年来的最大汛情。汛情就是动员令,险情就是冲锋号。岳庙街道白龙涧沙渠段指挥部立即启动防汛预案,迅速进入“战时”状态,街道党委带领机关全体党员干部,与辖区内各村党员及群众,迅速冲锋到白龙涧沙渠段,冒雨在出现险情的河段装沙袋、垒沙墙、固河堤。水务局党委成立的抢险机动队也早早赶赴现场进行技术指导,经过10多个小时的连续奋战,共装填沙袋3000余个、筑建临时围挡500余米、填充木桩100根,调集了6台工程机械清理河道,先后排除隐患4处,筑牢了白龙涧沿线安全防护线。
       目前,泄洪高峰已过,但在河堤上仍然可以看到岳庙办党员干部坚守的身影。“白天参与抢险,晚上加入巡防,只有我们党员干部多做一点,群众才能更安心!”虽然已是晚上11点,63岁的老党员杨余德仍然坚守在湿滑泥泞的堤坝上,查看渗漏点。

勇挑重担,压实责任不松懈


       “虽然渭河一号洪水的洪峰已经汇入黄河,但近期黄河干流流量较大,加上降雨造成渭河上游水位不断上涨,咱们要继续严阵以待,对各防汛区主要路口、桥梁、重点河道部位进行巡查,劝导村民远离河堤。”8月20日一大早,华西镇党委书记段冰就来到渭河生产围堤和4条南山支流对防汛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华西镇地处三门峡水库淹没区,为缓解上游水库泄洪压力,华西镇党委组织领导干部分片包干,发动机关全体干部、各村防汛突击队及党员志愿者积极投身防汛抢险一线,一方面对渭河生产围堤、方山河、罗敷河、柳叶河、长涧河及干沟全面开展“三清”(清杂草、清杂树、清杂物)、“两填”(填鼠洞、填雨冲沟)及“一修”(整修堤面)等工作。另一方面,在各条道路、进滩路口悬挂安全警示横幅,实行交通管制,明确专人值守,禁止行人、车辆通行,确保行洪安全。
       临近傍晚,防汛一线的工作人员陆续返回帐篷,稍作休息,匆匆吃碗泡面又转身投入到夜间巡堤查险工作中,“现在正是需要人的时候,累是肯定的,但是这个时候更能彰显共产党员的责任和担当。”焦镇村村干部李红团说道。

力排险情,众志成城保平安

       8月19日12时,罗敷河最大流量达到每秒54立方米,南山支流下游也相继发生了不同程度洪水倒灌,加之华阳山区降雨较多,村民房屋大多沿山而建,发生山洪和地质灾害可能性大。
       为了保障村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罗敷镇从8月6日开始,就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动员协调20个行政村800余人次,将临河居住位置较低的20户75名群众全部进行撤离安置,同时对全镇河道、水库、堤防、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拉网式排查,确保隐患点监测、预警及时,防治措施到位。截止目前,全镇已累计转移避险144户460人。
       除此之外,罗敷镇还设置了20个集中安置点,由村两委带头,成立巡逻小分队,及时处理安置点新情况、新问题,排除火灾、水灾隐患,对饮用水源实行严密监测,积极动员爱心企业捐赠药品、食品等必备生活物资,切实让安置群众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用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了群众的安全系数。
       防汛救灾一线既是锻炼党员干部的“练兵场”,也是考察党员干部的“试金石”,更是检验党组织组织力和执行力的“主考场”。华阴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面对险情周密部署、冲锋在前,以舍我其谁的勇气、持续作战的耐力、奋战到底的魄力,在汛期筑牢了防汛救灾的“桥头堡”、筑起了生命安全的“防护堤”,构筑了应急保障的“爱心墙”,书写了爱民、为民、护民的生动篇章。


来源:中共华阴市委组织部
通讯员:孙瑄 曹蕊    审核:孟晟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