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阴党建网!今天是
  1. 首页
  2. 党建研究
  3. 课题研究
  4. 正文
对新形势下培养典型工作的几点思考
  任何时代都不乏英模人物和集体,在军队建设发展的不同时期,涌现出众多先进典型——从董存瑞到雷锋,从李向群到大功三连,每个典型都以其先进的表率作用,引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官兵。先进典型的树立不仅考验典型自身的影响力,更考验着各级领导培养树立典型的能力,如何及时发现、培养、推广典型,将典型有效运用到工作中去,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下面结合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实例,浅谈基层如何选典型、用典型,以达到先进更先进,后进赶先进,大家团结共同前进的目的。
  一、“橘生淮南则为橘”——创造环境,孕育典型
  典型成长于基层、发展于基层、影响于基层,培育一个良好的大环境是培养典型的前提条件。一方面要优化孕育典型的硬设施,狠抓全面建设。1974年,时值补浪河女民兵连创业之初,大部分成员都是文盲或半文盲,连队干部在分析连队建设形势时强烈地意识到,连队不能没有文化,提高姑娘们的文化素质最为重要。于是她们举办了治沙连文化夜校,组织民兵学知识、用知识。从此以后,连队的文化生活开展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姑娘们感到学文化和不学文化大不一样,在治沙过程中积极运用学到的文化知识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劳动积极性和效率也得到了极大提高。有了良好的学习、训练、工作和生活环境,人人都能最大程度地实现自己进步的愿望,典型才能在合适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另一方面要营造风清气正的软环境,要善于走进群众,听取基层声音,探察基层情况,落实好选拔推荐的民主程序,公平公正公开,把大家心目中的典型送到生活中,摆在眼跟前,让大家能够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典型的事迹和为人,切实使典型走进内心深处,让大家在思想上、心理上、情感上认同。
  二、“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慧眼识珠,发掘典型
  典型选拔就好比伯乐相马,要想发掘出“劲头足、后劲大”的典型,就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独具慧眼发掘“潜力股”。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成立之初,沙乡百姓都不看好这支队伍,“一群女孩子能干成什么大事?”“比干农活还累,她们能行吗?”,各种质疑的声音从未停止,但各级领导顶住巨大压力,硬是将这群姑娘以女民兵的身份组建长城姑娘治沙连。独特的身份、独特的治沙成效最终赢得了各级对“铁姑娘连”的认可。40多年来,她们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代跟着一代学、一茬续着一茬做,坚守着“志在荒漠创新业、定叫沙海披绿装”的信念,坚持不懈地治沙造林,先后推平沙丘800余座,营造防风固沙林带33条25华里,修引水渠35公里,打机井15眼,种草80亩,治理荒漠14200多亩,使昔日寸草不生、人迹罕至的茫茫大漠,呈现出勃勃生机。连队先后获得党和国家、军队30余项殊荣,受到邓小平、叶剑英、邓颖超、江泽民、朱镕基、温家宝、张震、迟浩田等党和军队领导人亲切接见。如今,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已经成为塞北大漠中一颗闪耀的明珠,倘若当初没有看到它潜在的价值,又何谈培养出响彻全国的英模典型?这也让我们看到,典型往往具备以下几点条件:第一,扎实的工作成绩,即典型必须实实在在,没有虚假,工作突出,拿得出手;第二,鲜明的时代特征,即典型的事迹和思想能真实反映单位实际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先进性;第三,强大的群众基础,即典型事迹就在身边、就在基层、就在眼前,有口皆碑,让大家感到信得过、学得来。
  在确定选择典型对象的标准以后,就要进行科学分析,弄清典型的外部特征,找到相互之间的联系,对典型有基本的了解和估价;剖析典型的结构,如确定一个先进集体,就要从众多现象中了解其思想建设、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工作成绩、集体风貌等独特方面的情况,把外部和内部情况结合起来,全面准确地把握其本质,然后再与其他典型进行比较鉴别,做到准确地选择。
  三、“好花尚须勤浇培”——细心耐心,培养典型
  一般来说,刚刚发掘的典型目标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典型,需要有意识地对其进行全面培养,使其真正“技高一筹”。首先,要端正指导思想,典型的培养不是为了装门面、搞政绩,而是实打实的建设发展需要,以标杆作用引领和带动大家干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实现“一人先进大家学,你追我赶共向前”,要切忌急于求成、揠苗助长,把树立典型作为个人政绩的体现,只会培养出“伤仲永”式的典型,害人害己。其次,要敢于摔打磨练。培养典型不是搞特殊化,不能“偏喂食、偏心眼”,对典型“要推不要保”,有意识的给典型落重担、下任务。补浪河紧靠毛乌素沙漠南缘,荒无人烟,创业何其艰难,政府提供的帮助又很有限。治沙连的姑娘们凭着一股“敢叫沙漠变绿洲”的狠劲,自己给自己下任务、压担子。克服常人难以想向的困难,没有住处,柳芭庵子做临时宿舍;没有吃的,各自从家里带青稞炒面当饭吃;没有运输工具,独轮车加人拉肩扛;没有固沙植物,往返60里沙梁背沙柳;没有水,打机井、修水渠;没有合适的土壤,到30公里外的内蒙古顶风冒雪运回来…1981年更是圆满完成了上级下达的曹家峁万亩荒沙绿化工程。典型,就意味着担重任、扛大旗,越是优秀越要提出高要求、高标准,以铁打的成绩接受组织检验和群众的“打量”。
  四、“一花引来百花开”——积极推广,宣传典型
  要使典型发挥作用,体现出典型的意义,就必须做好推广宣传工作。在推广宣传时,要注重真实性、时效性和全面性。真实性,即实事求是,不编造事迹、不过分夸大、不任意拔高,把典型以实际行动确实立起来。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轰动全国,不是靠吹嘘,而是凭着扎实的业绩、详实的数据告诉所有人——这就是“铁姑娘”治沙连。时效性,即典型要与他所属的时代特征相呼应,符合时代要求,如抗战时期我们宣传勇于牺牲的战士、非典时期我们宣传救死扶伤的医生、强军时期我们宣传掌握高精尖军事技术的人才。宣传一个典型,其推广的侧重点需要及时作出修正,一定要响应时代主旋律。七十年代,毛主席发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号召,治沙连姑娘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风沙肆虐的补浪河开辟出片片绿洲;九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初,市场经济奔涌而来,姑娘们在坚持治沙造林的前提下,大胆提出“兴办经济实体,优化配置资源,实施综合开发,积极发展养殖、种植业”的新思路,开发出一条以连养连、自给自足的新路子;如今,治沙连走上“科技治沙造林”的道路,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探索转型发展,翻开了新时期连队治沙造林的新篇章。全面性,即要注意典型的多样化,客观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典型也应该是包含各个方面的,军事训练典型、思想工作典型、遵纪守法典型、助人为乐典型、文艺骨干典型等等,有了各方面的典型,各项工作就有了学习样板,同志们的参与度、认同度、竞争度都会得到很大提高,基层建设才能真正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从沙窝窝走向人民大会堂,从名震榆阳到响彻全国,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的成功就是一个很好的典型培养宣传案例。让典型立起来、走出去,拥有更好的上升平台,才算达成了典型宣传的初衷。
  五、“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指导工作,运用典型
  选树典型,培养典型、宣传典型,这些都是抓典型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抓典型的基础工作。然而抓典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推广运用典型,使典型效应成为群体效应、社会效应。这就要求我们紧紧把握住培养典型的根本目的,花力气、下成本做好典型的推广、普及和运用工作。基层工作开展若运用好典型的带头作用,将对指导推进工作实施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帮助大家克服当典型“吃亏”、学典型“与己无关”和“学不学无所谓”等模糊认识,端正学典型的根本态度,在连队形成“学英模、创先进、作贡献”的良好风气。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先后有86名民兵入党,123人加入共青团,230多人成为科技致富的能手,14人入伍,3名考入军校,16人参加工作,其中3人成为科级干部。不少女民兵出队后成为当地农村的治沙能手和致富带头人,以典型的突出作用在基层、在群众中发光发热。
  可以说,每一名典型都是一座灯塔,照亮后来人前进的路,“一人带头,全员响应”,培养典型就是为了将典型运用到基层、影响到基层,把典型的带头作用上升为大家的自觉行动,使基层涌现出更多爱岗敬业的优秀人才。
  六、“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长效坚持,巩固典型
  培养典型工作问题多、见效慢、难度大,日积月累的坚持才能最终体现典型的价值。要想扩大典型的影响力,让典型成长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动力,就要把典型工作作为一项常态化、长效化的培塑机制坚持下去。一方面,扩大典型群体。典型培养要由“质”到“量”,由“个例”转化为“群体”,由“区域”推广到“全域”,扩大典型群体,其后在典型群体中再来选拔典型,达成“优中选优”、“以优带优”的局面。“女民兵”和“治沙连”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有了童军、席永翠、潘生清、边振玲等优秀典型人物的带动和精神传承,才让女民兵治沙连家喻户晓,但也正是因为女民兵连这个集体典型的宣传推广,才让女民兵们有了更好的发展平台,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其二,培塑典型要坚持,宣传典型不松懈。典型没有终身制,但典型精神却值得不断学习。近年来,我们建造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展览馆进,并协调市区旅游局,对展览馆进行了评审,顺利通过了国家旅游AAA景区标准验收,将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纳入榆阳区红色旅游文化线路,老典型焕发出了新光彩,地方群众再次掀起学习治沙连精神的热潮,进一步扩大了连队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治沙连历经40多年,精神传承历久弥新,连队番号屹立不倒,这就在于坚持培养、坚持推广。其三,在时代变迁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好的典型不在于一时一事,为典型选拔“接班人”、注入新血液、融入新元素至关重要。2016年,我们积极运用宣传新方式,拍摄制作微电影《长城姑娘治沙连》,报送国防动员系统参加“改革强军”军营微创作评比,获得优秀军营“微电影”三等奖。今年,选聘4名新入队大学生村官为连队常驻女民兵,为连队的组织建设提出新思路。
  如今的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先进典型,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和弘扬。这种红色基因沉淀在榆林人血脉中,鼓舞激励着榆阳的党员干部,引领着我们继续前行。(作者:榆林市榆阳区人武部部长 鲍永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