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再次彰显党中央为基层松绑减负的坚定决心。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而考核则是牵动基层工作的“指挥棒”。如何让这根“指挥棒”舞得更精准、更高效,是深化减负工作的关键所在。
考核减负,首要在“精”。当前,一些地方考核指标过多过滥,基层干部疲于应付表格材料,反而挤占了抓落实、促发展的时间和精力。华阴市的做法值得借鉴:通过归并整合相近指标,坚决剔除不务实、不聚焦的内容,让考核真正回归“考少考精、考准考实”的本义。2025年镇(街道)考核指标平均锐减90%的数据证明,只有大刀阔斧做减法,才能为实干腾出空间。
考核增效,关键在“合”。多头考核、重复考核一直是基层反映强烈的问题。推行“多考合一”机制,以年终综合考核替代零散检查,既避免了“车轮战”式的折腾,又确保了考核的系统性和权威性。特别是对党的建设共性指标实施统一考核、共享结果的做法,充分体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干部少跑腿”的改革智慧。这种集约化考核模式,正是破除形式主义的有力抓手。
结果运用,根本在“实”。考核的生命力在于结果运用,如果考用脱节,再科学的指标也会流于形式。将考核结果与干部选拔、班子调整直接挂钩,对优秀者优先提拔、对怠政者严肃问责,才能树立起“实干者得实惠”的鲜明导向。华阴市通过刚性运用考核结果,让38名优秀干部脱颖而出,也让9名不作为者失去评优资格,这样的真考真用,考出了压力,更考出了动力。
为基层减负不是降低标准,而是提升质效。当考核从“重痕”转向“重绩”,从“多头”转向“集成”,从“走过场”转向“动真格”,基层干部自会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去。这既是整治形式主义的治本之策,更是激活基层治理“一池春水”的长远之计。(邓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