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阴党建网!今天是
  1. 首页
  2. 老干工作
  3. 金秋风采
  4. 正文
壮心不与年俱老 老骥伏枥谱新篇
壮心不与年俱老 老骥伏枥谱新篇
         ——记华阴市退休干部王拴虎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王拴虎,男,1945年2月出生于陕西省华阴市,1965年7月参加工作,1971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自2003年从人大副主任岗位退二线后被聘为华阴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以来,他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一个共产党员宽广的情怀,继续献出全部热情与爱心,全身心地投入到关心下一代这项全社会广泛关注、关心、关怀的工作中来。他组织和带领广大“五老”队伍,贴近群众生活实际,贴近青少年现实需求,积极的为青少年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作为一名老党员,他退休不退岗,心系青少年、老有新作为;他常怀公仆情怀,坚定理想信念,服务人民群众;他发挥余热的无私奉献精神,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荣誉。多次受到上级表彰,于2009年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授予“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热心发扬“五老”精神,积极关心下一代
  当他人走进关工委办公室看到荣誉墙上一面面金光灿灿的荣誉奖牌发出由衷的赞赏时,王拴虎满怀欣喜的说:“这些荣誉都是我们华阴市关工委一班人多年来努力的工作成果,但是这些荣誉跟每一名青少年尤其是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相比起来算不得什么!”他的一番话,深深的感染了在场的每个人,他也是用实际行动关爱着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宣传教育引导青少年。为了把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他组织12名“五老”成员成立了“市关工委讲学团”,紧紧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教育这条主线,不断创新宣讲方式和方法。春秋往来,他和讲学团的同志深入学校,通过回忆过去、讲传统,看现在、谈变化,今年共讲党史,做法制教育报告等宣讲活动45场,激发孩子们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每年的清明节王拴虎都会协调教育局组织中小学生清扫烈士陵园,在英雄纪念碑前邀请英雄模范人物为学生做先进事迹报告,给孩子们讲述革命先烈浴血奋战的故事,让孩子们懂得新中国来之不易,幸福生活应当珍惜的道理;王拴虎作为领头人,他经常深入学校,家庭了解青少年学习、生活情况,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十几年来长期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而奔忙。
  倾心尽力关爱留守儿童。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逐年增加,留守儿童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他们远离了直接监护人的关爱照料。王拴虎每每看到留守儿童在假日期间思想教育无人管,学习作业无人辅导···每每想到留守儿童文体活动无阵地,孤单失群无伙伴,人身安全无保证等等一系列问题,王拴虎就揪心的难受,一次次的发出感慨:“为了这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我们该做什么?怎么做?”。就在他为关爱留守儿童万分焦虑之际,中、省、市下发了关于在全市创建留守儿童关爱站工作的通知,他知道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更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最有效、最有力的机遇和挑战。他立即召开了镇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和中心小学以上学校校长专题会议,充分讨论了关于建立留守儿童关爱站的相关问题,并提出了实施方案和意见,言语中充满坚定的说:“我们必须创建好基层关爱站!为留守儿童提供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为了创办好留守儿童关爱站,他积极发扬“五老”精神,先后动员了全市4408名“五老”参与了留守儿童帮扶工作,在每个关爱站都成立了由“五老”成员构成的关爱站辅导小组,专门在节假日期间辅导留守儿童学习作业;有一次他顶着炎炎烈日,来到较为偏远的新姚村留守儿童关爱站进行实地调研,看到孩子们玩耍着脏破的沙包,他心里酸楚万分,当即赶回市区出资购买了5000元的文具盒、铅笔、乒乓拍、篮球等文体用品,发放到每一个留守儿童手里,看到孩子们纯真的笑脸,他觉得一切都那么的有意义。
  始终保持公仆本色,心系人民服务群众
  14年来,王栓虎始终牢记着党员身份,始终保持公仆本色,持之以恒为我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奉献余热。14年之中,他曾做过两次心脏支架手术,有人劝他“如今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离开工作岗位应该好好享受退休生活”。但他总认为“能够多为农民科技致富做一点事、出一份力,才对得起党和国家给自己的养老金”。
  不辞辛苦,建立农家书屋。为了尽快建好“农家书屋”,王栓虎把全市186个村子,逐个跑了遍,农家书屋建设从无到有,从管理到使用承载着王栓虎多年来得辛勤与汗水,面对筹资困难,缺少书屋管理人员等等现实问题,他并没有心生退意,反而迎难而上,多渠道争取资金,为了部分贫困村的农家书屋建设,他从自己的退休费中出资2万元给书屋捐赠了书柜和书籍,并协调各村部的支书和村长为农家书屋配备了一名管理员。正是他几年时间里的不懈努力、不辞辛苦,华阴市186个乡村都建立了农家书屋,乡亲们有了学习的地方,科技致富不再仅仅是个梦想,真真正正的使“农家书屋”成为农民科技致富,生产、生活的金钥匙。他的所作所为得到了村民们的高度赞扬。
  持之以恒,抓好三队建设。“三队”即是“锣鼓队、秧歌队、演唱队”。为了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常务副主任王拴虎带领市关工委一班人深入农村指导组建“三队”。多年来,他协调市文广局,民政局等部门争取项目资源,每年都会为村民提供各种乐器、服装、音响等各项活动设备,并坚持定时组织“三队”开展表演比赛活动。在他的带领下,“三队”组织已经覆盖全市每个村组,现在全市农民自导自演的节目丰富多彩,每逢重大节日期间,他都会组织各村“三队”在市中心广场开展表演活动,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赞扬。特别是在农闲的时候,积极参加“三队”的群众越来越多,个别村组的秧歌队人数已达300多人。正因为他坚持长期开展各种活动,乡村巷道里打牌、喝酒等危害社会稳定现象的隐患也越来越少,他的所作所为不仅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又为社会稳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各种活动的开展也得到了市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多次受到组织的表彰和奖励。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王拴虎以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老有所为,服务社会,不断贡献着自己的光和热,充分诠释了一名老共产党员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和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