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区创建等各类创建工作正开展得如火如荼。诚然,市容市貌是美了不少,但基层的实际反响却稍显逊色,类似于“走走形式”“做做样子”等现象所折射出的问题值得反思。笔者认为,创建,还需涵养点“内在气质”。
创建,创的是实绩、建的是作风。要在思想认识上求实。虽说荣誉称号是对政绩的一种肯定。但创建不是为了抢荣誉、撑场子,不能有为了创建而创建、不考核就不创建的意识,而应将其视为拉长治理短板、打造服务样板的契机。要在统筹谋划上求实。面对创建评选指标,切勿盲目求全,关键要摸清家底、明确定位、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不能搞“千城一面”的复制式创建,更不能搞劳民伤财的物质型创建,否则只会是美了“面子”、毁了“里子”。要在具体落实上求实。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创建不能纸上谈兵,须真抓真干真落实,要善于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优化,真正让党员群众看得出实绩、见得到作风。
创建,创的是过程,建的是常态。创建工作兼具系统性与繁琐性,非一日之功,须持久发力。当前,“5+2”“白加黑”“连轴转”等似乎成了基层单位观念中推进创建、取胜创建的“关键词”,但一味地拉长工作时间轴来打突击战、疲惫战,并不见得是长久之计。笔者认为,在大力弘扬敬业奉献精神的同时,须统筹协调好职能部门的主责主业与志愿服务间的关系,不能本末倒置。要牢固过程意识与问题导向,追根溯源地从顶层设计上明确管理缺位、经验缺失等不足,在城市管理的方式方法上创新改善升级,绷紧弦、讲策略地打好创建持久战,让创建成为常态,抓在经常、融于日常。
创建,创的是共识,建的是民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创建,归根到底是为人民谋幸福。凝聚民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创建中,要注重人文环境建设,以文化人、成风化俗,让创建的目的与意义深入民心、凝聚共识。汇集民力。创建,政府不应孤军奋战、闭门造车。要坚持率先垂范,并善于搭建平台载体,密切联系群众,将热心居民、老党员、爱心社会组织等团结起来,上下联动、壮大力量、携手共治。聚焦民利。须着眼基层需求,通过创建拿出惠民利民政策,创出百姓幸福指数新高度。如此,创建成果才能持久长效,城市品牌方可常亮常新。